對于配送合理化與否的判斷,是配送決策系統(tǒng)的重要內容。但就目前而言,大家似乎都缺乏一定的指標進行判斷。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常識性標準來隊物流配送是否合理進行探究,以下這些方面筆者認為可以作為參考標準。
庫存是判斷配送合理與否的重要標志。具體指標有以下兩方面:
庫存總量庫存總量在一個配送系統(tǒng)中,從分散于各個用戶轉移給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庫存數(shù)量加上各用戶在實行配送后庫存量之和應低于實行配送前各用戶庫存量之和。
此外從各個用戶角度判斷,各用戶在實行配送前后的庫存量比較,也是判斷合理與否的標準,某個用戶上升而總量下降,也屬于一種不合理。
庫存總量是一個動態(tài)的量,上述比較應當是在一定經營量前提下。在用戶生產有發(fā)展之后,庫存總量的上升則反映了經營的發(fā)展,必須扣除這一因素,才能對總量是否下降做出正確判斷。
由于配送企業(yè)的調劑作用,以低庫存保持高的供應能力,庫存周轉一般總是快于原來各企業(yè)庫存周轉。
此外,從各個用戶角度進行判斷,各用戶在實行配送前后的庫存周轉比較,也是判斷合理與否的標志。
為取得共同比較基準,以上庫存標志,都以庫存儲備資金計算,而不以實際物資數(shù)量計算。
總的來講,實行配送應有利于資金占用降低及資金運用的科學化。具體判斷標志如下:
用于資源籌措所占用流動資金總量,隨儲備總量的下降及供應方式的改變必然有一個較大的降低。
從資金運用來講,由于整個節(jié)奏加快,資金充分發(fā)揮作用,同樣數(shù)量資金,過去需要較長時期才能滿足一定供應要求,配送之后,在較短時期內就能達此目的。所以資金周轉是否加快,是衡量配送合理與否的標志。
資金分散投入還是集中投入,是資金調控能力的重要反映。實行配送后,資金必然應當從分散投入改為集中投入,以能增加調控作用。
總效益、宏觀效益、微觀效益、資源籌措成本都是判斷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標志。對于不同的配送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判斷側重點;例如,配送企業(yè)、用戶都是各自獨立的以利潤為中心的企業(yè),則不但要看配送的總效益,而且還要看對社會的宏觀效益及兩個企業(yè)的微觀效益,不顧及任何一方,都必然出現(xiàn)不合理。又例如,如果配送是由用戶集團自己組織的,配送主要強調保證能力和服務性,那么,效益主要從總效益、宏觀效益和用戶集團企業(yè)的微觀效益來判斷,不必過多顧及配送企業(yè)的微觀效益。
由于總效益及宏觀效益難以計量,在實際判斷時,常以按國家政策進行經營,完成國家稅收及配送企業(yè)及用戶的微觀效益來判斷。
對于配送企業(yè)而言(投入確定了的情況下),則企業(yè)利潤反映配送合理化程度。
對于用戶企業(yè)而言,在保證供應水平或提高供應水平(產出一定)前提下,供應成本的降低,反映了配送的合理化程度。
成本及效益對合理化的衡量,還可以具體到儲存、運輸?shù)染唧w配送環(huán)節(jié);使判斷更為精細。
實行配送,各用戶的最大擔心是害怕供應保證程度降低,這是個心態(tài)問題,也是承擔風險的實際問題。
配送的重要一點是必須提高而不是降低對用戶的供應保證能力,才算做到了合理。供應保證能力可以從以下方面判斷:
實行配送后,對各用戶來講,該到貨而未到貨以致影響用戶生產及經營的次數(shù),必須下降才算合理。
對每一個用戶來講,其數(shù)量所形成的保證供應能力高于配送前單個企業(yè)保證程度,從供應保證來看才算合理。
這是用戶出現(xiàn)特殊情況的特殊供應保障方式,這一能力必須高于未實行配送前用戶緊急進貨能力及速度才算合理.
特別需要強調一點,配送企業(yè)的供應保障能力,是一個科學的合理的概念,而不是無限的概念。具體來講,如果供應保障能力過高。超過了實際的需要,屬于不合理。所以追求供應保障能力的合理化也是有限度的。
末端運輸是目前運能、運力使用不合理,浪費較大的領域,因而人們寄希望于配送來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成了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標志。
運力使用的合理化是依靠送貨運力的規(guī)劃和整個配送系統(tǒng)的合理流程及與社會運輸系統(tǒng)合理銜接實現(xiàn)的。送貨運力的規(guī)劃是任何配送中心都需要花力氣解決的問題,而其它問題有賴于配送及物流系統(tǒng)的合理化,判斷起來比較復雜??梢院喕袛嗳缦拢?nbsp;
1.社會車輛總數(shù)減少,而承運量增加為合理;
2.社會車輛空駛減少為合理;
3.一家一戶自提自運減少,社會化運輸增加為合理。
配送的重要觀念是以配送代勞用戶;因此,實行配送后,各用戶庫存量、倉庫面積、倉庫管理人員減少為合理;用于訂貨、接貨、搞供應的人應減少才為合理。真正解除了用戶的后顧之憂,配送的合理化程度則可以說是一個高水平了。
物流合理化的問題是配送要解決的大問題,也是衡量配送本身的重要標志。
1.是否降低了物流費用;
2.是否減少了物流損失;
3.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
4.是否發(fā)揮了各種物流方式的最優(yōu)效果;
5.是否有效銜接了干線運輸和末端運輸;
6.是否不增加實際的物流中轉次數(shù);
7.是否采用了先進的技術手段。
破譯汽車物流供應鏈背后的京東力量:從LEED金級BTS定制倉到7個月全托管高質量交付
3471 閱讀中通、圓通、韻達、申通、極兔的單票快遞成本是多少?能賺多少錢?
2019 閱讀運價漲潮再來襲!美線搶運引發(fā)爆艙,或破萬美金?
1187 閱讀快運江湖的“老大哥”回來了!
1118 閱讀京東物流陜西省大件京東幫招商
1102 閱讀滿幫2025年一季度營收27億元,業(yè)績增長超預期
968 閱讀順豐、圓通、韻達、申通發(fā)布最新業(yè)績
896 閱讀供應鏈管理40年簡史:概念與實踐的螺旋互動
768 閱讀2024年平均工資出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yè)人均年薪近13萬
760 閱讀中通快遞2025年首季收入108.91億,凈利潤增40.9%
755 閱讀